1917年至1920年这三年间,瑞士石油地理学家弗兰科斯·德·洛伊斯率领着一只探险队,对位于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边界地区的马拉开波湖的西部与西南部地区进行了勘测。这次探险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不少队员不是死于疾病就是被充满敌意的土著人所杀。
在探险最后一年的一天,剩余的队员们宿营于塔拉河一条支流的岸边。突然,两个动物,明显是一雄一雌,走出了热带雨林。队长德·洛伊斯起初以为他们是熊,但随着他们越走越近,他看出来他们原来是某种猿类,约有5英尺高。可惜他的叙述忘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即他们是用两条腿还是四肢着地走路的。
这两头动物似乎非常愤怒,从附近的树上折下树枝拿在手中作为武器挥舞着,同时大声喊叫着,疯狂地跑着。最后,他们把粪便拿在手里向队员们抛来。这时,队员们已把来福枪举了起来。枪声过后,那只雌的被击毙,雄的则负伤逃进树丛中去了。
探险队里没有一个动物学家,但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明白,这只动物非比寻常。就连土著向导们也发誓说他们从未见到过这样的动物。队员们用一根树枝把它支着坐在一个汽油桶上,从10英尺远的距离上拍了一张照片。
按照德·洛伊斯的说法,“后来它的皮被剥了下来,头盖骨与下颌骨被洗干净后保存了下来”。尽管德·洛伊斯的话并没有说透,但人们都相信他和他的那些饥肠辘辘的同伴们一定把它的肉给吃了!后来,这只动物的残余物也丢失了。探险开始时有20名成员,最后只剩下4人。
就是这张不经意间拍摄的照片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当德·洛伊斯的一个朋友、人类学家乔治·蒙坦丹查看德洛伊斯的探险记录与其他材料时,发现了这幅照片。蒙坦丹认为这张照片太重要了,立即着手计划前往“这一神秘地区以发现这种美洲大猿”。然而德·洛伊斯对于出版这张照片或将之公诸于众毫无兴趣。只是在蒙坦丹的坚持下,于1929年在三本法国科学杂志上写了有关文章后,这幅照片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在文章中,蒙坦丹给这种他认为是一个新的物种的动物命名为“洛伊斯美洲类人猿”以纪念德·洛伊斯的发现。同年,德·洛伊斯在1月15日的流行刊物《伦敦图片新闻》上首次公开了他的故事。
几乎在德·洛伊斯的照片刊出的同时,立即就招来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的攻击。为首的是著名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他认为德·洛伊斯拍摄的实际是一种生活在南美的体形更小些的无尾动物——蜘蛛猴,并试图以此冒充某种更为神奇的动物。基思辩驳说:“如果能从这只动物的背后拍一张照片,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但事实是只有一张正面照。这只动物被以一种坐姿置于一个不知大小的箱子上,动物的周围没有放置任何参照物以提醒人们它的实际大小。”
但如果这只动物所坐着的那个油桶是那种通常大小的话(没有理由认为情况不是这样),那么这只动物的大小也就可以被推测出来了。这种油桶的标准高度为20英寸,那么这只动物的身高应约为5英尺2英寸至5英尺3英寸!这将是一只身材异常高大的“蜘蛛猴”,因为目前已知最大的蜘蛛猴的高度为3英尺7英寸。
基思对于德·洛伊斯所言这两只动物曾向队员们投掷粪便一事亦加以嘲笑,认为这简直荒谬之极。而事实上,蜘蛛猴及其他一些猿类在面对敌人时,确实会有此举措。基思还认为德·洛伊斯丢失了所有其他的证据而惟独留有照片一事是令人怀疑的。但想一想探险队当时的处境,就不难想像,保留这只动物的残骸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德·洛伊斯与他的队员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确实,这一事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德·洛伊斯试图制造一个骗局,如果不是蒙坦丹的兴趣与热情,这幅照片及其故事也许早就被埋没了。然而,基思的观点不管是多么不可接受,还是成为这件事的最后定论。例如,1951年的《自然历史》杂志就报道说,基思已“轻易地击倒了这个‘新类人猿’”。
奇异事件调查者迈克尔·休梅克,在对德·洛伊斯的照片进行了仔细检查后,于1991年在《奇异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照片中的这只动物同时具有蜘蛛猴与类人猿的一些特性。扁平的鼻子、隆起的眼眶、长长的毛发以及长长的手指与脚趾有些像猴,它的身体像长臂猿,而其四肢与小大拇指看起来又像一头猩猩。休梅克认为最重要的是这只动物头的形状,它的下巴与蜘蛛猴的相比要重而有力得多,而其前额要比他所知的任何猴子都要远为进化得多。
德·洛伊斯或许是惟一一个拍摄过某种可能存在的未知类人猿的照片的人,但他却不是惟一一个目击报告者。最早同样的报告是1553年出版的佩德罗·德·赛扎·德·列恩的记录,他的记录中提及一些目击案并引用一个西班牙人的话说“他看到了这些怪物中的一个死在树林中”。
爱德华·班克罗夫特在1769年出版的《关于圭亚那自然史的论文》中提到,曾有印第安人报告说“有一种动物近5英尺高,直立行走,具有人的外形,薄薄地覆盖着短黑毛”。菲力普·戈斯在1860年出版的《自然浪漫史》一书中写道,他相当肯定南美洲存在一种“尚未被动物学家所认识的大体形类人猿”。
1876,当时不列颠圭亚那的探险家查尔斯·巴林顿·布朗,曾撰文描写一种当地人称为“迪迪”的动物,它是一种“强悍有力的野人,身上覆盖着毛发,生活在森林里”。他曾多次听到过这种动物的传说,自己也曾亲眼见到过这种动物的脚印。进入20世纪后,有关类人猿的目击报告仍不时出现。
1968年,探险家皮诺·图罗拉在委内瑞拉东部被热带雨森覆盖着的山地里旅行时,听人说起这种“大猴子”。他的向导说,几年前,有3只这种动物曾以树枝作为武器,向他发起攻击并杀死了他的儿子。
返回美国后,图罗拉对此事进行了研究并见到了德·洛伊斯的那张照片。当年他进行了第二次探险,并把这张照片出示给那个向导看,向导说是的,这就是那种大猴子的样子。图罗拉让向导把他领到攻击案发生的那个峡谷中。在那里,图罗拉听到了几声可怕的叫声,然后看到一对约有5英尺高像猿似的动物用两条腿直立着奔跑了过去。图罗拉称,两年后当他在厄瓜多尔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中探险时,第二次遇到了这种动物,只是这次遭遇的时间更为短暂。
最近1987年在圭亚的目击者塞谬尔斯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见到这种动物的人。当时他正在林地上弯腰采集真菌,听到了脚步声。他本来以为是圭亚那的森林工人,但当他抬头一看,他大吃一惊,他看到的是一只发出“呼呼”异样叫声的直立行走的猿。
1917年~1920年这三年间,瑞士石油地理学家弗兰科斯·德·洛伊斯率领着一只探险队,对位于哥伦比亚与委内瑞拉边界地区的马拉开波湖的西部与西南部地区进行了勘测。这次探险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不少队员不是死于疾病就是被充满敌意的土著人所杀。
在探险最后一年的一天,剩余的队员们宿营于塔拉河一条支流的岸边。突然,两个动物,明显是一雄一雌,走出了热带雨林。队长德·洛伊斯起初以为他们是熊,但随着他们越走越近,他看出来他们原来是某种猿类,约有5英尺高。可惜他的叙述忘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细节,即他们是用两条腿还是四肢着地走路的。
这两头动物似乎非常愤怒,从附近的树上折下树枝拿在手中作为武器挥舞着,同时大声喊叫着,疯狂地跑着。最后,他们把粪便拿在手里向队员们抛来。这时,队员们已把来复枪举了起来。枪声过后,那只雌的被击毙,雄的则负伤逃进树丛中去了。
探险队里没有一个动物学家,但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明白,这只动物非比寻常。就连土著向导们也发誓说他们从未见到过这样的动物。队员们用一根树枝把它支着坐在一个汽油桶上,从10英尺远的距离上拍了一张照片。
按照德·洛伊斯的说法,“后来它的皮被剥了下来,头盖骨与下颌骨被洗干净后保存了下来。”尽管德·洛伊斯的话并没有说透,但人们都相信他和他的那些饥肠辘辘的同伴们一定把它的肉给吃了!后来,这只动物的残余物也丢失了。探险开始时有20名成员,最后只剩下4人。
就是这张不经意间拍摄的照片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当德·洛伊斯的一个朋友、人类学家乔治·蒙坦丹查看德·洛伊斯的探险记录与其他材料时,发现了这幅照片。蒙坦丹认为这张照片太重要了,立即着手计划前往“这一神秘地区以发现这种美洲大猿”。然而德·洛伊斯对于出版这张照片或将之公诸于众毫无兴趣。只是在蒙坦丹的坚持下,于1929年在三本法国科学杂志上写了有关文章后,这幅照片才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在文章中,蒙坦丹给这种他认为是一个新的物种的动物命名为“洛伊斯美洲类人猿”以纪念德·洛伊斯的发现。同年,德·洛伊斯在1月15日的流行刊物《伦敦图片新闻》上首次公开了他的故事。
几乎在德·洛伊斯的照片刊出的同时,立即就招来了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的攻击。为首的是著名人类学家阿瑟·基思爵士,他认为德·洛伊斯拍摄的实际是一种生活在南美的体形更小些的无尾动物——蜘蛛猴,并试图以此冒充某种更为神奇的动物。基思辩驳说:“如果能从这只动物的背后拍一张照片,就更能说明问题了,但事实是只有一张正面照。这只动物被以一种坐姿置于一个不知大小的箱子上,动物的周围没有放置任何参照物以提醒人们它的实际大小。”
但如果这只动物所坐着的那个油桶是那种通常大小的话(没有理由认为情况不是这样),那么这只动物的大小也就可以被推测出来了。这种油桶的标准高度为20英寸,那么这只动物的身高应约为5英尺2英寸至5英尺3英寸!这将是一只身材异常高大的“蜘蛛猴”,因为目前已知最大的蜘蛛猴的高度为3英尺7英寸。
基思对于德·洛伊斯所言这两只动物曾向队员们投掷粪便一事亦加以嘲笑,认为这简直荒谬之极。而事实上,蜘蛛猴及其他一些猿类在面对敌人时,确实会有此举措。基思还认为德·洛伊斯丢失了所有其他的证据而唯独留有照片一事是令人怀疑的。但想一想探险队当时的处境,就不难想象,保留这只动物的残骸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德·洛伊斯与他的队员们更为关心的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确实,这一事件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德·洛伊斯试图制造一个骗局,如果不是蒙坦丹的兴趣与热情,这幅照片及其故事也许早就被埋没了。然而,基思的观点不管是多么不可接受,还是成为这件事的最后定论。例如,1951年的《自然历史》杂志就报道说,基思已“轻易地击倒了这个‘新类人猿’”。
奇异事件调查者迈克尔·休梅克,在对德·洛伊斯的照片进行了仔细检查后,于1991年在《奇异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照片中的这只动物同时具有蜘蛛猴与类人猿的一些特性。扁平的鼻子、隆起的眼眶、长长的毛发以及长长的手指与脚趾有些像猴,它的身体像长臂猿,而其四肢与大拇指看起来又像一头猩猩。休梅克认为最重要的是这只动物头的形状,它的下巴与蜘蛛猴的相比要重而有力得多,而其前额要比他所知的任何猴子都要远为进化得多。
德·洛伊斯或许是唯一一个拍摄过某种可能存在的未知类人猿的照片的人,但他却不是唯一一个目击报告者。最早同样的报告是1553年出版的佩德罗·德·赛扎·德·列恩的记录,他的记录中提及一些目击案并引用一个西班牙人的话说“他看到了这些怪物中的一个死在树林中”。
爱德华·班克罗夫特在1769年出版的《关于圭亚那自然史的论文》中提到,曾有印第安人报告说“有一种动物近5英尺高,直立行走,具有人的外形,薄薄地覆盖着短黑毛”。菲力普·戈斯在1860年出版的《自然浪漫史》一书中写道,他相当肯定南美洲存在一种“尚未被动物学家所认识的大体形类人猿”。
1876,当时不列颠圭亚那的探险家查尔斯·巴林顿·布朗,曾撰文描写一种当地人称为“迪迪”的动物,它是一种“强悍有力的野人,身上覆盖着毛发,生活在森林里”。他曾多次听到过这种动物的传说,自己也曾亲眼见到过这种动物的脚印。进入20世纪后,有关类人猿的目击报告仍不时出现。
1968年,探险家皮诺·图罗拉在委内瑞拉东部被热带雨森覆盖着的山地里旅行时,听人说起这种“大猴子”。他的向导说,几年前,有3只这种动物曾以树枝作为武器,向他发起攻击并杀死了他的儿子。
返回美国后,图罗拉对此事进行了研究并见到了德·洛伊斯的那张照片。当年他进行了第二次探险,并把这张照片出示给那个向导看,向导说是的,这就是那种大猴子的样子。图罗拉让向导把他领到攻击案发生的那个峡谷中。在那里,图罗拉听到了几声可怕的叫声,然后看到一对约有5英尺高像猿似的动物用两条腿直立着奔跑了过去。图罗拉称,两年后当他在厄瓜多尔境内的安第斯山脉中探险时,第二次遇到了这种动物,只是这次遭遇的时间更为短暂。
最近1987年在圭亚的目击者塞谬尔斯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个见到这种动物的人。当时他正在林地上弯腰采集真菌,听到了脚步声。他本来以为是圭亚那的森林工人,但当他抬头一看,他大吃一惊,他看到的是一只发出“呼呼”异样叫声的直立行走的猿。
手指猴。
指猴:因指和趾长而得名。体型像大老鼠,体长36-44厘米,体重2千克;体毛粗长,深褐至黑色;尾比身体长,尾毛蓬松,形似扫帚,毛长达10厘米,黑或灰色;体纤细;头大吻钝;耳大,膜质;除大拇指和大脚趾是扁甲外,其他指、趾具尖爪;牙齿结构像鼠,仅20枚;四肢短,腿比臂长。
栖息于热带雨林的大树枝或树干上,在树洞或树杈上筑球形巢。单独或成对生活,夜间活动。喜食昆虫。取食时常用中指敲击树皮,判断有无空洞,然后贴耳细听,如有虫响,则用门齿将树皮啮一小洞,再用中指将虫抠出。
指猴喜食昆虫的幼虫、小甲虫及鸟蛋食用,却不吃大型昆虫。也吃甘蔗、芒果、可可,指猴能够用它那有力的牙齿咬开像椰子这样的果子的坚壳。在饲养条件下宜吃香蕉、枣和鸡蛋。
灵长类动物大约有200种,其中,数量、种类最多的是猴类。根据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的最新研究,进一步发现,新大陆(美洲)猴类和旧大陆(亚洲、非洲)猴类大都是在3000万年以前,从同一个祖先分支出来的。
美洲猴类同亚、非两洲猴类在身体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又产生了变异。亚洲和非洲的猴,一般都有臀疣,鼻孔距离近,好争斗,强者为王。而美洲的猴,长相奇特,大多无臀疣,鼻孔间距离较宽,鼻孔向左右稍偏,呈圆形,很少争斗,过着和睦相处的生活。
美洲著名的猴有:柽柳猴、秃猴、白胡子猴、白脸僧面猴、绒毛猴、狨猴、夜猴、吼猴、蜘蛛猴、卷尾猴等。
在巴西东南部沿海岸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猴子——柽柳猴。柽柳猴是狨科动物,大柽柳猴个子很小,长不过20多厘米,跟兔子大小差不多,头部长着一双大而圆的眼睛,长长的胡须,背后拖着一条长尾巴,长满了细密的茸毛。
另一种金狮柽柳猴就更稀奇珍贵了。它个儿不大,身披长毛,头部长而蓬松的金黄色长毛,仿佛一只幼小的“雄狮”,加上大大的鼻子,突出的嘴巴,也同狮子相似。
金狮柽柳猴栖息在热带森林暗绿色的叶丛中,它躲在那里,同环境不相一致,金色毛皮十分醒目。近看时,毛色闪耀着金属光泽,更显光彩。这种缺少保护色的动物为什么能生存下来,这可能同它的感官灵敏有关。巴西的一位动物学家在热带森林考察时,每到一处,但闻金狮柽柳猴的鸣叫,却见不到猴影。这说明它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一发现敌情,就远远躲开啦。野生的金狮柽柳猴只剩下100多只了,可是世界动物园有饲养的金狮柽柳猴,“猴口”倒也兴旺,有1000多只。看来,它可以免遭灭绝之灾了。
秃猴是南美洲珍稀的猴类,它只有猫那么大,尾巴很短,不能卷缠。它脸部无毛,连整个额头都是光秃秃的,头后的头发又少又蓬乱,红色或褐色的秃额高高突出在脸的上部,宽阔的下巴又翘起在脸的下方,两只红里带黑的眼珠,无精打采地埋藏在深邃的眼窝内,脸上似乎永远带有忧伤的神色。它又叫“秃额猴”。雄猴的嘴中长着细长的白獠牙,在口角两旁伸出,模样比雌猴更丑。它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丑的猴子。
秃猴栖息在亚马孙河两岸很偏僻的沼泽森林中,适宜在树冠上生活,在树上行进的速度很快,它通常四肢并用,沿着树干飞快爬行。有时,它会从一棵树上腾身跃起,凌空“飞”向另一棵树,表演那不常见的惊险“杂技”。秃猴不能用尾巴攀援,常常用双脚倒挂在树枝上,寻找水果和坚果吃。秃猴母崽形影不离,幼猴常常用前肢紧紧地抱住妈妈不放。
从秃猴的行为可以判断出它那感情上的变化。秃猴有一种惊人的习性,有时会发出狂笑般的叫声,这是在发怒。当它摇晃树枝、弓起背脊、竖起背毛的时候,这是在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勇猛。
当地印第安人猎捕秃猴,把大秃猴吃掉,留下幼秃猴,饲养当作玩物。小秃猴对主人很忠实,如果主人抛弃它,就会绝食,憔悴死去。成年秃猴不很驯顺,较难饲养。
南美洲珍稀的白胡子猴,嘴上长着向下弯的白胡子,比头还长,非常有趣,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德国海拉勃伦动物园里有饲养。现在,这种白胡子猴已经有了后代,是一对双胞胎,刚生下来时每只约50克重。绒毛猴浑身披着茸毛,背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长尾巴,出没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
另一种白脸僧面猴,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丛林中,身披黑褐色长毛,背后拖着蓬松的长尾。圆而略扁的脸孔,大眼睛,黑褐色的大鼻子,脸盘上布满短茸毛,远远看去,活像老和尚的脸。印第安人猎杀绒毛猴和白脸猴,因为它们的肉可以吃,蓬松的长尾又可以用作尘拂。
大家好,我是南美小猴子!不管是绝地求生端游还是刺激战场手游,玩家人数多起来,就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毕竟这款游戏虽然好玩,但是谁也想不到哪天会有什么样奇葩的功能出现。最近有端游玩家发现雪地地图“铁床”的正确用法,一起来看看吧。
绝地求生中有很多物品道具是不能使用的,比如说小凳子、桌子、台灯等等(要是可以的话,近战拿起来扔了)。这名玩家在雪地地图的一个小房子里,看到了一个卧室。调皮的玩家,看到铁床后便跳上去趴了下来。
这不趴不要紧,一趴就开始爬动起来,毕竟很多人都有赖床的小毛病。不过玩家玩着玩着,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原来这名玩家突然开始倒立行走了?这是什么操作啊。据了解游戏里暂时是没有更新倒立这个表情包的,那么这个玩家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只要这样操作,是可以倒立行走的。
我们先来看下这个倒立的的动图演示,不是P的再学对吧。
从图上看,玩家确实可以倒立行走,而且爬到队友旁边还能转弯过去。那么这个方法是如何完成的呢?其实我们只需要趴在铁床上,然后找到边缘部分将整个角色头部倾斜到地面,然后按着ctrl加行走键即可,虽然没有什么作战意义,但是皮一下还是很开心的。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装甲车的事情。
不知道小伙伴们有没有开过装甲车,在绝地求生中装甲车是需要在安全区外打信号枪后召唤的。召唤出来的装甲车其实就是吉普车的升级版,加了载具的血条厚度,并且在窗户处都加了许多铁杆来阻挡子弹攻击。
而这名玩家就在守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装甲车敌人,要知道自己单排扫车基本是不太可能了,于是玩家有了另类的想法。
就是利用全息AWM试了下,看看可不可以打到装甲车上的人。要知道,装甲车里的人是无法探头出来的,毕竟窗口外部都被铁杆围得死死的。当然,子弹想要穿过铁杆也是非常难,不过从车后看,好像有破绽?从图上看好像装甲车后面的铁杆很少甚至没有,那么从后面打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当玩家开枪后发现,原来后面打敌人真的很容易,一发马格南过去驾车的敌人就直接被淘汰了。看来AWM的威力确实很大,也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和车后面的铁杆有关!
不知道小伙伴们平时遇到装甲车的时候是直接扫炸还是怎么做呢?小猴子是直接打掉它的轮胎,因为轮胎和普通胎是一样的,并没有增加厚度。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