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随便点容易中病毒是真的。这几种微信陷阱要警惕!1、微信群中的这些链接别瞎点。2、这些微信群别乱进。3、加你的陌生美女别乱撩。4、别动不动免费清理僵尸粉。5、微信红包别乱抢。
很多人喜欢在微信里点开各种小视频:养生视频、搞笑视频。如果想要打开一个视频,但这则视频必须分享到朋友圈后才能正常观看,你就要特别当心了!一旦点击这个视频链接,手机很有可能中毒。病毒侵入手机,窃取短信、身份等信息,盗取网银账号后,转走银行卡内的钱。这几种微信陷阱要警惕!
1、微信群中的这些链接别瞎点
微信群中,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二维码截图、压缩包等一定不要点击;安卓系统的微信用户收到后缀名为.apk的文件,一定谨慎点击下载和打开。
2、这些微信群别乱进
微信让我们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同事,不知不觉微信里面全是各种群聊,也不记得谁给你拖进去的,也不知道这群都是干嘛的。有个案例,一个公司的会计,进了一个公司群里,结果除了自己,别人都是假的,稀里糊涂的给冒充老总的骗子转了钱!
3、加你的陌生美女别乱撩
天上不会掉馅饼,也没有那么神奇的缘分,有美女加你可别就找不着北了,被人稀里糊涂骗了钱都不知道!
4、别动不动免费清理僵尸粉
清理僵尸粉,结果很有可能会出现微信号被盗、好友信息被窃取,甚至手机会中木马病毒等严重后果。
5、微信红包别乱抢
有种“红包病毒”,设计的页面跟微信钱包十分相像。红包一旦被点开、输入手机号码,即被安装木马程序,自动窃取手机里的通讯录资料,并虚拟中毒手机号码给对方发送“红包病毒”短信,让朋友中招。一旦对方输入银行卡信息,木马程序就会转走卡内资金。
面对“微信红包“,一定要分辨链接是不是第三方的,如果第三方假红包就别点了。
加好友的二维码是不会存在木马的。切勿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文件、软件等,若怀疑手机中存在木马或者病毒,请尝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清除:
请尝试安装一款安全软件(例如:手机管家等)。以手机管家为例,打开手机管家,点击主界面上的一键体检即可自动检测手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处理建议,点击一键清除即可删除病毒程序。
都无法进行解决请尝试到手机品牌官网下载刷机包和工具对手机进行完整恢复,若无法自行处理请送到手机品牌官方售后进行维修。
二维码是利用矩阵式二维码的原理和行列式二维码的原理,将信息存储在图片中的。所以可以这样理解,二维码就是用来存储信息的,手机的扫描就可以读取其中的信息,信息就可以是文本、网站链接、文件、图片、甚至视频、软件安装包等等。这就容易给不发分子造成牟利的机会,因为你扫描二维码之前不知道里面含有什么信息,如果扫描完将信息读取完后又不知道如何辨别信息有没有安全性的问题,继续操作就容易出现手机中毒、恶意扣费等等问题。
二维码本身是没有病毒的,含有病毒的是二维码中的信息指向的网站或软件安装包等。
由于二维码在存储信息上的功能这就使得它拥有以下的用途
●信息获取(名片、地图、WIFI密码、资料)
●网站跳转(跳转到微博、手机网站、网站)
●广告推送(用户扫码,直接浏览商家推送的视频、音频广告)
●手机电商(用户扫码、手机直接购物下单)
●防伪溯源(用户扫码、即可查看生产地;同时后台可以获取最终消费地)
●优惠促销(用户扫码,下载电子优惠券,抽奖)
●会员管理(用户手机上获取电子会员信息、VIP服务)
●手机支付(扫描商品二维码,通过银行或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手机端通道完成支付)
二维码伪装的途径
了解完上面的信息后我们就知道,二维码导致手机中毒、扣费等其实与电脑中毒的机理是十分类似的,只不过你在扫描二维码之前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辨别。而我们使用的又是手机扫描而不是其他设备(手机中有sim卡,消费简单),如果在不知情的条件下安装扣费软件后让他人谋利实在是太简单了。
下面是一般二维码伪装的途径:
1.藏在热门的正常软件里:比如一些知名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中;
2.专门开发出一种带功能性的免费软件,把病毒嵌入;
3. 扣费病毒不立即安装,先安装一个木马病毒,等时机合适时,通过服务器给指令下载相关的扣费病毒,静默安装;
4.伪装在主题类软件中,这是塞班最为常见的病毒载体;
5. 伪装为系统升级软件,诺基亚手机上经常出现;
6. 伪装为杀毒软件,以前曾出现过伪360、伪卡巴等。
如何做到安全使用扫描二维码
1:选用专业扫码工具§拍二维码、360安全卫士等软件,都已经加入了一个监测功能,扫到有可疑网址时,会作出安全提醒。
2:通常来说,报纸、杂志、知名品牌海报上提供的二维码是安全的,但在网站上发布的二维码需要引起警惕。
3:假如是通过二维码来安装软件,在安装好后,先用杀毒软件扫描一遍再打开。
首先通俗的解释一下“中毒”的概念。中毒和生病一样。
一,现在二维码里大致有这样一些类型的数据:长文本、短文本、名片、网址、wifi配置信息、地理位置信息。
第二,中毒和生病一样,病毒需要一个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如果扫码能中毒,那么环境是谁?当然是扫码软件以及扫码软件的运行环境(通常就是手机操作系统)了。
现在已知的二维码“病毒”大致有以下3种方式:
钓鱼网址,这个严格来说不是“病毒”,属于社会工程学威胁范畴,用户只需稍有安全意识则能有效避免被骗上当。在手机上,打开一个网址本身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安全的,但危险在于停留在这个打开的网站上,用户干了些什么。用户自己主动输入信用卡号、安全码,用户自己主动输入支付宝用户帐号。。。另外,网址并不等于网站入口。比如,有一类特殊的网址,叫做伪协议地址,这个也有想象力空间(但似乎没见到攻击案例),例如sms://、tel://等等,这些点击之后,在不同的系统上有可能会打开不同的应用程序,例如发短信、打电话等等。
HTML/JS混合代码,这是由于很多二维码软件提供了所谓的智能内容感知和识别,调用了浏览器解释引擎去承载和处理这些代码,实质上就是给“病毒”提供了“温床”,所以会“中毒”。但,就目前已知的攻击案例来说,纯第三方二维码类应用软件即使被这些浏览器客户端恶意代码攻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用户造成的影响也很有限。极少数情况,可能会发生在:
恶意代码直接攻击浏览器解释引擎,造成内存破坏类攻击,直接获得原生应用程序级别的任意代码执行甚至是提升权限。这种问题发生的概率要远远小于PC端浏览器遭受同类型攻击的概率。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攻击程序是需要一定“行数”的代码组成的,而二维码的承载数据能力又是受限制于图片编码的容量极限的。简单理解就是:复杂攻击需要更多行数的代码,较少行数的代码只能实现较简单的“攻击”,二维码由于自身设计的“缺陷”,无法提供恶意代码存储所必要的足够空间,故攻击想象空间和影响效果有限。
自定义的二维码应用。虽然二维码本身承载的其实就只是普通文本数据(数字、字符啥的),但有些软件给这些数据定义了一些自己的解析规则,目的是实现扫码后自动XXX或自动YYY。坏就坏在这个自动化的过程,给了数据一秒变病毒的机会。如何理解?参考Web安全里的SQL注入、XSS等,就是最典型的数据一秒变病毒的参考案例。
微信扫一扫不通过骗局的骗局有很多,无非就是盗取你的个人信息及金钱。
以“扫码取纸”为例,运营方用几分钱的厕纸获得使用者的个人信息和关注行为,甚至凭借庞大的流量吸引加盟、赚取加盟费。
扫码授权的模式潜藏着侵犯个人信息安全的风险,由此引发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涉及二维码的风险主要有两类:一是扫描后打开钓鱼网站,诱导用户填写账号密码,盗走个人信息和钱财;二是打开恶意下载网页,手机被植入木马病毒。
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加上二维码监管领域的法律空白,导致很多二维码应用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更谈不上标准统一、识别统一、监管统一。
我来说两句